【旰食宵衣历史典故】“旰食宵衣”是一个源自古代的成语,常用来形容君主或官员勤于政务、日夜操劳的状态。这个成语出自《旧唐书·太宗纪》:“朕每夜思之,未尝不旰食宵衣。”意为皇帝在晚上吃饭都来不及,天未亮就穿衣起床,形容其日理万机、勤政爱民。
一、成语释义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旰食宵衣 |
拼音 | gàn shí xiāo yī |
出处 | 《旧唐书·太宗纪》 |
释义 | 形容人勤于公务,日夜操劳,无暇顾及个人生活。 |
用法 | 多用于赞美领导者或有责任感的人工作勤奋。 |
近义词 | 废寝忘食、夙兴夜寐、日理万机 |
反义词 | 玩物丧志、安逸享乐、懒惰怠工 |
二、历史背景
“旰食宵衣”最早出现在唐朝,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对自身工作的描述。他深知作为一国之君责任重大,因此常常早起晚睡,处理国家大事,关心百姓疾苦。这种精神也影响了后世的帝王和官员,成为勤政爱民的象征。
三、文化意义
1. 体现责任感:该成语强调了一个人对职责的重视,尤其是在领导岗位上,更应以身作则。
2. 弘扬敬业精神:在现代社会中,“旰食宵衣”也被用来鼓励人们在工作中尽职尽责,不怕辛苦。
3. 反映古代政治文化:它不仅是语言上的表达,更是古代政治文化中“以民为本”思想的体现。
四、现代应用
在当代社会,“旰食宵衣”虽然不再用于描述帝王,但依然广泛应用于对公务员、企业高管、教师等职业群体的赞美中,体现了人们对敬业精神的认可与推崇。
五、总结
“旰食宵衣”不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一种精神象征。它承载着古代对勤政为民的追求,也激励着现代人在各自岗位上努力奋斗。无论时代如何变化,这种精神始终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。
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历史人物或典故出处,可查阅《旧唐书》《资治通鉴》等古籍资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