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万籁俱寂的俱的意思万籁俱寂成语典故】“万籁俱寂”是一个常见的成语,常用于形容环境非常安静,没有任何声音。这个成语不仅具有文学美感,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。以下是对“万籁俱寂”中“俱”的含义以及该成语的来源和典故的详细解析。
一、词语解析
词语 | 含义 | 说明 |
万籁 | 泛指自然界的各种声音(如风声、鸟鸣、水声等) | “籁”原指从孔穴中发出的声音,引申为各种自然声响 |
俱 | 全部、都 | 表示“全部静止”或“全部消失” |
俱寂 | 都静止 | 整体意思是“所有的声音都消失了,一片寂静” |
二、成语出处与典故
“万籁俱寂”最早出自唐代诗人常建的《题破山寺后禅院》一诗,其中诗句为:
> “万籁此俱寂,但余钟磬音。”
这句诗描绘的是一个宁静的寺庙环境,在这种环境中,所有的自然声音都消失了,只剩下钟磬的声音。诗人通过对比“万籁俱寂”与“钟磬音”,突出了禅院的幽静与超脱尘世的氛围。
虽然“万籁俱寂”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成语,但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被广泛引用,逐渐成为表达极度安静状态的常用语。
三、成语用法与意义
- 用法:多用于描写环境的安静,也可用来比喻人心境的平静。
- 近义词:鸦雀无声、悄无声息、静谧无声
- 反义词:喧闹嘈杂、人声鼎沸、锣鼓喧天
- 使用场景:适用于文学描写、影视画面、诗歌创作等场合。
四、总结
“万籁俱寂”中的“俱”表示“全部、都”,整体意思是“所有声音都消失了,非常安静”。这一成语源于古代诗词,体现了古人对自然与内心宁静的追求。在现代汉语中,“万籁俱寂”已成为表达极静状态的典型词汇,广泛应用于文学和日常语言中。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万籁俱寂 |
出处 | 唐·常建《题破山寺后禅院》 |
拼音 | wàn lài jù jì |
含义 | 所有声音都消失了,非常安静 |
用法 | 形容环境或心境的极度安静 |
近义词 | 鸦雀无声、悄无声息 |
反义词 | 喧闹嘈杂、人声鼎沸 |
语法结构 | 主谓结构(万籁/俱寂) |
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,“万籁俱寂”不仅是语言上的优美表达,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意蕴。在阅读和写作中合理运用这一成语,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。